一、总体概况
华南农业大学土木水利(0859)专业硕士学位点自2020年10月启动申请,于2021年11月正式获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。本学位点紧密围绕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布局,以服务新时代新农村建设为目标,立足广东省、面向粤港澳大湾区、辐射全国,致力于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基础、全面综合素质和突出工程实践能力的复合型高层次专门人才。
2024年是本学位点建设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关键一年。在总结前期建设经验的基础上,学位点坚持以质量为核心,以创新为动力,持续推进内涵建设。本年度共招收研究生45人,在校学生总数达到80人,办学规模稳步扩大,标志着学位点发展进入新的阶段。目前尚无毕业生,但已建立起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,为后续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。
在硬件条件建设方面,学位点充分依托学院现有的国家级与省部级科研教学平台,包括广东省农业水土信息无人机遥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、广州市智慧水务重点实验室、广东省小型水利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等。这些平台为研究生开展学术研究、参与工程实践提供了先进的实验条件和良好的学术环境。本年度还投入专项资金对部分实验室进行了升级改造,新增了一批先进的实验设备,进一步提升了支撑条件。
师资队伍建设方面,学位点现有专任教师64人,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、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。其中,45岁以下青年教师33人,占比51.56%,具有博士学位教师47人,占比73.43%,体现了队伍深厚的学术积淀;拥有国家注册执业资格教师13人,具有行业工作经历教师16人,"双师型"教师比例达到45.28%。本年度还引进了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教授1人,进一步优化了师资结构。
二、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
(一)完善党建工作机制,强化组织保障
本学位点着力构建"导师-辅导员-学生党员"协同育人体系,创新党建工作模式。资历深厚、政治素质过硬的党员教师担任学生党支部书记,充分发挥导师在思想引领与学术指导中的先锋模范作用。建立健全"三位一体"联动工作机制,形成党委统一领导、导师具体负责、辅导员协同配合的研究生思政工作格局。本年度成功获批校级课程思政团队1个、示范课堂建设项目1项,促进了党建工作与科研、教学工作的深度融合。
(二)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,提升育人实效
开展系列特色党建活动,组织研究生开展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,将专业学习与社会服务相结合。举办“传承红色基因,服务乡村振兴”主题党课、主题党团日活动,参与研究生达200余人次。新开展"学术沙龙+思政微课堂"活动,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术交流全过程。丰富校园文化生活,增强学生文化自信。
(三)深化“三全育人”综合改革,完善育人体系
全面贯彻“三全育人”理念,建立研究生成长档案,实施个性化培养方案。开展"院领导有约"系列活动4期,促进师生深度交流。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,
三、研究生培养相关制度及执行情况
(一)优化课程体系,突出专业特色
2024年,学位点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,共开设专业必修课4门,选修课15门。推进课程内容更新,将最新科研成果和工程案例融入课堂教学。实施课程评估制度,学生对课程满意度达到95.3%。加强教材建设,继续培育研究生教材项目。
(二)严格培养过程管理,提升培养质量
按照《华南农业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工作实施办法》,组织2023级全体研究生完成开题报告。建立开题报告专家评审、开题审核小组评审制度,严把开题关,确保论文选题质量。本年度开题通过率达到97.14%,其中优秀率达到25%。完善中期考核机制,实行分级考核制度,对考核不合格的研究生进行重点帮扶。
(三)完善奖助体系,激发学习热情
修订《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研究生奖助学金评选办法》,构建更加完善的奖助体系。学业奖学金实现全覆盖,本年度资助学生80人次,资助金额达到XX万元。设立研究生助研、助教岗位3个,发放津贴XX万元。。
(四)加强导师队伍建设,提升指导能力
组织导师培训4次,培训内容:学习《华南农业大学硕士生导师岗位聘任办法》、《华南农业大学研究生导师管理办法》、《华南农业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工作实施办法》、《华南农业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实施办法》、《华南农业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相似性检测工作暂行办法》、《华南农业大学对抽检结果“存在问题学位论文”的处理办法》、《华南农业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及学位申请管理办法》、《华南农业大学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管理规定》,明确研究生培养全过程标准和规范,并严格执行,确保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的质量。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开展专题讲座4场。建立以老带新帮扶机制,促进青年导师快速成长。
四、研究生教育改革情况
(一)科研创新实现重大突破
2024年,学位点在科研项目方面取得显著进展。纵向科研经费从2023年的207万元大幅增长至1000多万元,增幅达到383%;横向科研经费从920万元增长至1600多万元,增幅达到74%。齐龙教授团队荣获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,李庚英教授连续三年入选"中国高被引学者"。周彝馨教授获得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、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等6个重要奖项。
在科研项目方面,学位点目前承担在研国家基金项目4项,2024年新增国家面上项目1项。承担150万以上横向项目4项,导师团队参与制定国家标准2项,在高原用环流电气设备抗震技术领域取得突破,发表中科院二区论文3篇。这些科研成果为研究生培养提供了重要支撑。
(二)教学改革成果丰硕
新增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3项,涵盖了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项目和高水平研究生教材建设项目。推进教学团队改革。校教学名师周彝馨教授开设的《岭南建筑与聚落防灾》课程获得师生一致好评。
(三)产学研融合深入推进
本学位点拓展积极推进产学研融合,与行业企业合作新建校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1个,聘请产业导师12人,参与研究生培养过程,推动实践教学与科研创新相结合。
(四)学科交叉融合成效显著
成功举办"岭南乡村设计团队"优秀作品展,参观人数超过1000人次。在"双百行动"框架下,承担鱼水村乡村风貌提升规划建设项目,积极参与百校联百县助力"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",开展技术服务项目,促进土木水利与建筑学、城乡规划等学科的深度融合。
(五)师资队伍建设持续加强
本年度学位点有3位教师取得职称晋升,其中1位晋升教授,2位晋升副教授。引进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教授1名,新增导师2人。实施青年教师培养计划,选派5名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高校访学。依托学院教师发展分中心,开展教学能力培训4次。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、学历结构和学缘结构进一步优化。
五、教育质量评估与分析
(一)培养质量持续提升
2024年,学位点按照培养方案开展各项教学工作,教学秩序良好。研究生课程考核通过率达到100%,本年度开展开题工作。暂无学科自我评估、学位论文抽检。
(二)存在问题与挑战
1.科研项目进展不均衡:部分研究生刚进入科研项目,研究进展相对缓慢。
2.学科交叉融合深度不足:虽然开展了一些交叉学科研究,但深度融合的机制尚不完善,跨学科合作项目的数量和质量有待提升。
3.生源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:虽然生源结构持续优化,但对顶尖生源的吸引力仍需加强,特别是本校优秀生源的留校率有待提高。
4.国际化水平需要提升:研究生参与国际交流的机会较少,国际合作项目有待拓展。
六、改进措施
(一)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
完善“产教融合、科教融汇”"的人才培养模式。建立更加灵活的课程体系,允许研究生跨学科选课。推进项目式学习改革,增加实践教学比重。建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基地,支持学生开展创新实践。计划下年度新增跨学科课程2-3门。
(二)加强科研创新能力培养
培育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,促进科研成果转化。加强国际合作,与国外知名大学建立联合培养机制。鼓励研究生申请粤港澳大湾区交流项目、海外研学项目,促进校内外、国内国外交流学习。
(三)优化师资队伍建设
实施更加积极的人才引进政策,重点引进学科带头人和青年拔尖人才。完善教师发展体系,建立分层分类的培训制度。加强产业导师队伍建设,聘请更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。计划下年度引进高层次人才2-3人,培育教学名师1-2人。
(四)完善质量保障体系
建立更加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,加强过程管理,完善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监控。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,持续改进培养工作。计划下年度开展毕业生质量调查,建立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制度。
(五)推进学科交叉融合
设立学科交叉研究基金,支持跨学科研究项目。鼓励联合指导研究生。举办学科交叉学术论坛,促进学术交流。


